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1章(1 / 2)





  而这其中,就包括为传国玉玺。

  若说隐匿财物不报,皇帝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,那么奏疏里提到的传国玉玺,就令他无法忽视了。

  春秋时,楚人于山中得一玉石,献于楚王,当时的楚王不识货,历经几代,方才凿开石头,雕琢成玉,秦皇统一天下后,便将其制为玉玺,此后每当有新朝崛起,传国玉玺便会现世,若朝代更迭消亡,则玉玺又辗转流亡,不知所踪。故有传言,说得此玺者,便能得天下,更有甚者,认为一个皇帝就算统一天下,手里若是没有传国玉玺,那他便不能算是“受命于天”,迟早会被人取代。

  这些传言未必可信,但玉玺本身的价值是无须多言的,假如永康帝如今得了传国玉玺,那他肯定会迫不及待昭告天下,得民心士心之所向,这样一来,大魏不管从号召力,还是战斗力,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。

  而吴越国小,就算玉玺在对方皇帝手里,他也不敢声张,生怕齐、魏来索要明抢。

  所以一看见传国玉玺四个字,皇帝便陡然生出几分疑虑猜忌。

  他将奏疏递给王郢,让他看完之后给众臣传阅。

  所有人都生生看出了一身冷汗。

  吴璟当先道:“陛下明鉴,奏疏所言,不过是胡、吕二人信口开河,无凭无据,如何能因此确信?”

  魏临淡淡道:“是真是假,将人召回来问一问,也就水落石出了。若说无凭无据,这谶诗的解释,岂非比奏疏还要虚无缥缈?照你所说,‘三人同称臣’指的是我魏临,可我手上,一无兵权,二无传国玉玺,如何亡得了国?只怕是牵强附会,意欲陷我于不义罢?”

  吴璟忽然发现,眼前这一幕,与他们预期的计算,有了很大的出入。

  ☆、第64章

  端午宴不欢而散。

  既然石头碎了,谶诗也解不出个所以然,这场宴会继续开着还有什么意义呢?

  皇帝当先走了,其余人自然也不好再继续待下去,纷纷起身告辞。

  顾香生见状,便告知刘贵妃,同样提前结束了宴会。

  离宫之前,小焦氏与顾琴生找了个机会和顾香生说话。

  “四娘,二娘到底是怎么回事,你给我们拿个章程罢,回去之后我们也不至于一问三不知,太夫人那边肯定会问起的。”

  不知不觉,小焦氏她们已经唯顾香生马首是瞻,两双眼睛都落在她身上,等她给出个准话。

  眼前这个十五岁的少女,再也不是需要她们庇护的顾四娘了,她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风雨,甚至反过来为他们遮风避雨。

  顾香生道:“陛下回去之后必然会叫二姐姐过去问话,我已经让诗情交代过她了,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,为了自己她的小命,她自己心里也会有数,你们不必担心,若是祖母问起,就说万事有我。”

  万事有我。

  小焦氏心头一暖,她从嫁入顾家起,就对顾家几姐妹的性子有了个大概的了解,琴生端庄,却难免有些死板,遇事不够灵活;画生好强,却走错了方向;眉生温柔,却失了主见;乐生活泼直率,暂时还看不出什么大缺陷。

  她本以为自己夫婿与香生不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,彼此难免会有隔阂,但没想到最后却是她和这个妹妹最为亲近,也是这个妹妹在外头成为整个顾家的门面。

  “你要小心,”她握住顾香生的手,殷殷嘱咐:“方才我远远瞧着陛下匆匆离席,若非为了同安公主,那就是另有事情发生。”

  顾香生也有些奇怪,在今天之前,谁都料不到乔岱等人要进献祥瑞的事情。方才离得远,女眷这边顶多只能瞧见内侍们将一块大石头运过去,却听不见接下来发生的对话,事出仓促,她们来不及了解内情,唯一可以猜测的是,刘贵妃那边的人,也许又想出什么法子对付魏临。

  被小焦氏一说,她心头不免也多了几分忧虑,但为了不让她们过于担心,还是笑着宽慰道:“没事的,吕家那边要多拜托你们去安抚了。”

  若是事后吕家闹起来,非要与顾画生和离,大家依旧会觉得顾画生不守妇道,从而影响顾家乃至思王的名声。

  小焦氏:“这你放心好了,我与大娘这就去见贺国公夫人,先将她稳下来再说。”

  三人又说了几句,这才各自告别离去。

  顾香生来不及歇上一口气,便有宫人来寻,说是陛下和贵妃想见她。

  重头戏来了!顾香生想道。

  皇帝没了宴乐的心情,气冲冲回到宫掖,连他自己也说不上到底是因为谶诗的暗喻不爽,还是为了程载魏善等人私藏吴越财物不快。

  乔岱本想献祥瑞讨好皇帝为自己博个锦绣前程,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惹出大麻烦,不管他怎么申辩也无济于事,人当即就被下狱了,不过也不只有他倒霉,当初荪州那些官员,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到牢狱里去跟他一起作伴了。

  话说回来,那谶诗就算不针对魏临,也一看就不是什么好兆头,皇帝当得越久,心里其实就越信这些,撇开前面那句“三人同称臣”不说,后面的“禾下女鬼夭”就像阴魂不散的魇物,一直在他心头挥之不去,皇帝就像吃了口恶心的东西又吐不出来,难受得要命。

  当刘贵妃听说奏疏的事情,后脚匆匆跟过来时,便被皇帝扭曲的表情吓了一跳。

  “你说,这到底真的是上天示警呢,还是有人借着鬼神之说来愚弄朕?”皇帝一双眼睛紧紧盯住她,全然没了平日的温和。

  刘贵妃倒还镇定,跟了皇帝许多年,其实皇帝更愤怒阴沉的样子她也见过:“妾不敢妄议,只是听说好端端的石头,却忽然从中裂开,当时陛下与诸位大臣都亲眼所见,当作不得伪,若是人为,怎么可能就那么巧?”

  皇帝听罢也是狐疑:是啊,怎么就那么巧,难道里头的谶诗当真是上天示警?

  如此一想,他的心情就越发灰恶了。

  “同安到底怎么回事?”他想起自己方才听到的禀报了,“将所有人都叫过来。”

  事关同安公主的清白,但这又不是什么好事,不能让太多人知道,是以在场的也只有同安公主本人,顾画生,方才指认公主的婢女,思王夫妇,以及刘贵妃。

  顾画生在方才被带下去歇息之后,诗情就已经找了个机会与她接头,对好口供,此时由她先开口阐述来龙去脉,虽然语气偶尔断续结巴,但总算还能让人听个清楚明白。

  简单来说,就是有一次,同安公主与顾画生出游,在云香别馆认识了一个说书的男人,因对方容貌俊美堪比宋玉,公主就动了心。

  那人既然是说书的,口齿伶俐自然是不需说的,难得的是长得俊美儒雅,谈吐如珠如玉,令人见之忘俗,为之倾倒,同安公主也不例外。这一来二去,彼此就有了私情。

  本朝风气还算开放,像嘉善公主那般,年纪轻轻死了丈夫守寡,在府里养几个面首,皇帝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没去干涉,但同安公主不同,她毕竟还是未婚少女,而且那名男子不单与她身份不匹配,更糟糕的是,对方还是个有妇之夫。

  这就难怪同安公主要私底下偷偷与其往来了。

  因为素来受宠,同安公主出宫比较自由,无人管束,她便拉上顾画生,让后者为自己遮掩,借此更加肆无忌惮与对方来往。顾画生却胆战心惊,生怕事情曝光,是以终日郁郁寡欢,直至今日在端午宴上被人发现端倪。